皮膚
身體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組織
皮膚指身體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組織,是人體最大的器官,主要承擔著保護身體、排汗、感覺冷熱和壓力等功能。皮膚覆蓋全身,它使體內各種組織和器官免受物理性、機械性、化學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襲。人和高等動物的皮膚由表皮、真皮(中胚層)、皮下組織三層組成。
結構與功能
皮膚(Skin)總重量占體重的5%~15%,總面積為1.5~2平方米,厚度因人或部位而異,為0.5毫米~4毫米。皮膚覆蓋全身,它使體內各種組織和器官免受物理性、機械性、化學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襲。皮膚具有兩個方面的屏障作用:一方面防止體內水份、電解質、其他物質丟失;另一方面阻止外界有害物質的侵入。皮膚保持著人體內環境的穩定,同時皮膚也參與人體的代謝過程。皮膚有幾種顏色(白、黃、紅、棕、黑色等),主要因人種、年齡及部位不同而異。
皮膚由表皮、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,并含有附屬器官(汗腺、皮脂腺、指甲、趾甲)以及血管、淋巴管、神經和肌肉等。
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。一個成年人的皮膚展開面積在2平方米左右,重量約為人體重量的1/20。最厚的皮膚在足底部,厚度達4毫米,眼皮上的皮膚最薄,只有不到1毫米。
表皮
表皮是皮膚最外面的一層,平均厚度為0.2毫米,根據細胞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形態特點,由外向內可分為5層。
1.角質層:由數層角化細胞組成,含有角蛋白。它能抵抗摩擦,防止體液外滲和化學物質內侵。角蛋白吸水力較強,一般含水量不低于10%,以維持皮膚的柔潤,如低于此值,皮膚則干燥,出現鱗屑或皸裂。由于部位不同,其厚度差異甚大,如眼瞼、包皮、額部、腹部、肘窩等部位較薄,掌、跖部位最厚。角質層的細胞無細胞核,若有核殘存,稱為角化不全。
2.透明層:由2~3層核已死亡的扁平透明細胞組成,含有角母蛋白。能防止水分、電解質、化學物質的通過,故又稱屏障帶。此層于掌、跖部位最明顯。
3.顆粒層:由2~4層扁平梭形細胞組成,含有大量嗜堿性透明角質顆粒。顆粒層里的扁平梭形細胞層數增多時,稱為粒層肥厚,并常伴有角化過度。顆粒層消失,常伴有角化不全。
4.棘細胞層:由4~8層多角形的棘細胞組成,由下向上漸趨扁平,細胞間借橋?;ハ噙B接,形成所謂細胞間橋。
5.基底層:又稱生發層,由一層排列呈柵狀的圓柱細胞組成。此層細胞不斷分裂(經常有3%~5%的細胞進行分裂),逐漸向上推移、角化、變形,形成表皮其他各層,最后角化脫落?;准毎至押笾撩撀涞臅r間,一般認為是28日,稱為更替時間,其中自基底細胞分裂后到顆粒層最上層為14日,形成角質層到最后脫落為14日?;准毎g夾雜一種來源于神經嵴的黑色素細胞(又稱樹枝狀細胞),占整個基底細胞的4%~10%,能產生黑色素(色素顆粒),決定著皮膚顏色的深淺。
真皮
來源于中胚葉,由纖維、基質、細胞構成。接近于表皮之真皮乳頭稱為乳頭層,又稱真皮淺層;其下稱為網狀層,又稱真皮深層,兩者無嚴格界限。
1.纖維:有膠原纖維、彈力纖維、網狀纖維三種。
(1)膠原纖維:為真皮的主要成分,約占95%,集合組成束狀。在乳頭層纖維束較細,排列緊密,走行方向不一,亦不互相交織。
(2)彈力纖維:在網狀層下部較多,多盤繞在膠原纖維束下及皮膚附屬器官周圍。除賦予皮膚彈性外,也構成皮膚及其附屬器的支架。
(3)網狀纖維:被認為是未成熟的膠原纖維,它環繞于皮膚附屬器及血管周圍。在網狀層,纖維束較粗,排列較疏松,交織成網狀,與皮膚表面平行者較多。由于纖維束呈螺旋狀,故有一定伸縮性。
2.基質:是一種無定形的、均勻的膠樣物質,充塞于纖維束間及細胞間,為皮膚各種成分提供物質支持,并為物質代謝提供場所。
3.細胞:主要有以下幾種:
(1)成纖維細胞:能產生膠原纖維,彈力纖維和基質。
(2)組織細胞:是網狀內皮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,具有吞噬微生物、代謝產物、色素顆粒和異物的能力,起著有效的清除作用。
(3)肥大細胞:存在于真皮和皮下組織中,以真皮乳頭層為最多。其胞漿內的顆粒,能貯存和釋放組織胺及肝素等。
表皮和真皮區分的意義舉例:痤瘡之類的如果用手去抓,就容易繼發感染。一般來講,咱們的皮膚感染,感染到表皮層,什么疤都不落,得一個皮膚病很厲害,它不落疤,它在表皮。如果說感染到真皮了,一定要落疤了。皮膚是一個屏障,你不要破壞它。
皮下組織
來源于中胚葉,在真皮的下部,由疏松結締組織和脂肪小葉組成,其下緊臨肌膜。皮下組織的厚薄依年齡、性別、部位及營養狀態而異。有防止散熱、儲備能量和抵御外來機械性沖擊的功能。
另發現:從護膚的角度來講表皮并不是最外面的皮膚成分,外面還有一種起保護作用的皮脂膜。
附屬器官
1.汗腺
(1)小汗腺:即一般所說的汗腺。位于皮下組織的真皮網狀層。除唇部、龜頭、包皮內面和陰蒂外,分布全身。而以掌、跖、腋窩、腹股溝等處較多。汗腺可以分泌汗液,調節體溫。
(2)大汗腺:主要位于腋窩、乳暈、臍窩、肛周和外生殖器等部位。青春期后分泌旺盛,其分泌物經細菌分解后產生特殊臭味,是臭汗癥的原因之一。
2.皮脂腺:位于真皮內,靠近毛囊。除掌、跖外,分布全身,以頭皮、面部、胸部、肩胛間和陰阜等處較多。唇部、乳頭、龜頭、小陰唇等處的皮脂腺直接開口于皮膚表面,其余開口于毛囊上1/3處。皮脂腺可以分泌皮脂,潤滑皮膚和毛發,防止皮膚干燥,青春期以后分泌旺盛。
(1)皮脂腺的分布:除掌部外幾乎遍及全身,所以到冬季,手部皮膚會特別干燥,需要護手霜的特別護理。皮脂腺在眼周分布也很少,所以眼部也需要特別頤養,更何況,眼部周圍的皮膚極薄,很容易產生細紋。
(2)酸性皮脂膜的形成:皮脂腺分泌的皮脂,會在皮膚上形成一層膜,這層膜呈弱酸性,對皮膚來說是天然的面霜,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。為什么油性膚質的人較干性膚質的人不容易衰老,就是因為這個原因。
(3)皮脂膜的抗菌作用:弱酸性膜(PH5.2左右)可抑制皮膚上的微生物生長。正常皮膚上常寄生各種細菌等微生物,但不致病。依靠機體的抵抗力及皮膚的完整結構和酸性膜等因素來維持。當這些因素破壞時,細菌等微生物可侵入機體致病。所以,在我們給皮膚做完清潔工作之后,要使用爽膚水的目的就是要恢復皮膚的PH值,讓它保持在一個弱酸性的狀態。
(4)酸性皮脂膜防止水份流失:皮脂膜有鎖住水份的作用,不使皮膚中水份流失到空氣中。而對于皮脂膜不完整的干皮膚來說,要特別給它補充一些油脂,比如晚霜等。
3.毛發:分長毛、短毛、毫毛三種。毛發在皮膚表面以上的部分稱為毛干,在毛囊內部分稱為毛根,毛根下段膨大的部分稱為毛球,突入毛球底部的部分稱為毛乳頭。毛乳頭含豐富的血管和神經,以維持毛發的營養和生成,如發生萎縮,則發生毛發脫落。毛發呈周期性地生長與休止,但全部毛發并不處在同一周期,故人體的頭發是隨時脫落和生長的。不同類型毛發的周期長短不一,頭發的生長期約為5~7年,接著進入退行期,約為2~4周,再進入休止期,約為數個月,最后毛發脫落。此后再過度到新的生長期,長出新發。故平時洗頭或梳發時,發現有少量頭發脫落,乃是正常的生理現象。
4.指(趾)甲:指甲,是人和猿猴類指(趾) 端背面扁平的甲狀結構,屬于結締組織。為爪的變形,又稱扁爪,其主要成分是角蛋白。與爪同源,爪跖退縮,爪板形成長方形薄片,是指(趾)端表皮角質化的產物,起保護指(趾)端作用。人和靈長目猿猴亞目的種類均有指甲。原猴亞目有些種類沒有指甲,有些種類僅部分指(趾)端有指甲,如蜂猴(懶猴)第2趾為爪,其余為指甲,而指猴僅第1指(趾)有指甲,其余指(趾)端均為爪。犀牛角和指甲的主要成分都是角蛋白。
5.血管,淋巴管,神經和肌肉
(1)血管:表皮無血管。真皮層及以下有。動脈進入皮下組織后分支,上行至皮下組織與真皮交界處形成深部血管網,給毛乳頭、汗腺、神經和肌肉供給營養。
(2)淋巴管:起于真皮乳頭層內的毛細淋巴管盲端,沿血管走行,在淺部和深部血管網處形成淋巴管網,逐漸匯合成較粗的淋巴管,流入所屬的淋巴結。淋巴管是輔助循環系統,可阻止微生物和異物的入侵。
皮膚PH值
(1) 正常皮膚表面pH值約為5.0~7.0;
(2) 最低可到4.0,最高可到9.6;
(3) 皮膚的pH值平均約5.8;
(4)女性陰道正常PH值3.8~4.5。
由于在人體皮膚表面存留著尿素、尿酸、鹽分、乳酸、氨基酸、游離脂肪酸等酸性物質,所以皮膚表面常顯弱酸性。
健康的東方人皮膚的pH值應該在4.5至6.5之間。